《活動》2023.9.20 製琴師-林光信專題講座「琴聲的物理」


主講人:林光信製琴師
時間:2023年9月20日(三)13:40-15:30
地點:輔仁大學藝術學院二樓懷仁廳(AM222)
活動代碼:31326(非音樂系本系生毋須線上報名)


林光信製琴師

小提琴是科學:含數學、物理、化學,和聲學的奇葩,也是結合熱情與愛樂的果子 。很少有如此情感與智慧、熱情與科學的綜合。音樂家和科學家聯合把這小提琴藝術趨近與完美;可惜兩百多年來,這卻淪為盲目的工序。

根據史料,最早與小提琴同框的是Duiffoprugcar (1514-1571) ,一個住在Lyons的德國人。後來把小提琴工藝和推到極致,當是AntonioStradivari(1644-1734, 幾乎與Isaacs Newton同時期)為首等Cremona的大師,並成為後來至今製琴者模仿、抄襲的樣板,演奏家夢寐以求,收藏家束之高閣的神器。直到20/21世紀,有一位 U of Wisconsin-Medison終身物理教授William F.“Jack”Fry才把Cremona大師的秘密解開。

就像人格,以〝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為崇尚,小提琴的聲音-〝琴格〞則以:穿透力、共鳴、純淨、力度域、音色域、迴響、靈敏、高頻-低頻分明、平均等,為訴求。這些,無一與外表有關;與整體以及組體的發音的結構力學息息相關。然而聲音到人耳,我們所聽到的不等於儀器量測的;人耳對好琴聲的偏好,專業的以:投射、大聲有力、明亮華麗、高度靈敏、容易拉弱音;而一般聽眾和業餘者則以:音色豐滿、圓潤、順手、歡樂、餘音繞樑為要。

琴的優點沒有儀器可量測,唯有靠演奏者與聽者的感覺。總之,在大廳的投射力對演奏者而言就是洪亮;演奏者對聲音的感覺,除了洪亮外其他的,演奏者的反應則甚不一致;演奏者偏好色彩鮮明、又能輕易地拉出微弱的聲音,偏好大聲;演奏者與聽眾,大都把大聲與明亮相關聯;在好的表演場地的結果,偏向與演奏者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