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2025.4.24演奏肢體動作與音樂敘事:從視覺動態感知解讀姚晨古箏作品《步步生蓮》的意涵


《活動》2025.4.24演奏肢體動作與音樂敘事:從視覺動態感知解讀姚晨古箏作品《步步生蓮》的意涵
時間:2025.04.24(四)13:40-15:30
地點:藝術學院2F懷仁廳(AM222)
講者:吳翊丞


講者/吳翊丞

吳翊丞2012 年在紐約州⽴⼤學⽔⽜城分校取得⾳樂理論博⼠學位,同年進⼊美國
Wesleyan University擔任⾳樂理論專任訪問教授。⽬前任教於蘇州⼤學⾳樂學院⾳樂理論
副教授以及學科副主任。主要研究當代國內外後調性⾳樂作品中的記譜法,詮釋學、聲部
連結,以及旋律線狀分析。論⽂發表於多個國際頂級 (A&HCI) 英美⾳樂理論論⽂期刊
Indiana Theory Review (2013, 2025), Musicology Australia (2015), Music Analysis (2017,
2022), Music Theory Spectrum (2019, 2025, 2026), Canadian Journal of Music (2017), Studia
Musicologia (2018),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2023), Theory and Practice (2026),
Ethnomusicology Translations (2024), 以及The Society for Music Theory Videocast Journal
(2023)。

除了學術研究,吳翊丞於2009 年獲得2008-2009 年度UBSO協奏曲⽐賽的⼀等獎,並在
⽐賽中演奏了聖桑第⼆號鋼琴協奏曲的第⼀樂章。2024 年秋天,他在江蘇省⾼校外國留
學⽣教學⽐賽中,榮獲⼈⽂社科組的最⾼榮譽特等獎。

在姚晨2014 年創作的古箏作品《步步⽣蓮》中,演奏者除彈奏古箏外,雙⼿也需不時於空中畫圈,模擬蓮花的圓形姿態。這些「空中表演動作」的⽬的並⾮製造聲⾳,⽽在於強化⾳樂敘事中的戲劇張⼒,象徵佛家修⾏者歷經內⼼的艱苦修煉,最終⼼中蓮花綻放,邁向華嚴淨⼟。我將這些⾮⾳響性動作稱為「表現動作」(choreographed expressive body
gestures)。相較於傳統⾳樂分析局限於聲⾳層⾯,本次演講聚焦於姚晨設計的表現動作,探討它們如何在舞台上增強戲劇張⼒,使觀眾透過視覺與聽覺的感知交融,深⼊理解⾳樂敘事中「步步⽣蓮」的修⾏歷程。